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后喻文化”时代传媒教育伴随式教学实践模式探究

  • A-
  • A+
2023/07/14 16:02

刘利刚  方晓田

【内容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尤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业已身处“后喻文化”时代,教育教学的价值仅囿 于知识积累的“前喻文化”时代已过,“ChatGTP”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传媒教育教学的社会 实践性特别强,直接面对着“后喻文化”时代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最根本方式是探索并找到既能够提升教师创 新实践能力又能够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传媒人才的有效模式。本文认为,伴随式教学实践模式,朝向传媒本身,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旨归,深度融合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 和学生应对“后喻文化”时代的挑战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关键词】后喻文化;传媒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伴随式教学实践模式

21 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 技术的迅猛发展,“后喻文化”这一概念在探究传 媒教育教学问题时再被提及尤为重要。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 米德在《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她把人 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 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 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 来向晚辈学习。”在当今的传媒教育教学中,当学 生拿着智能手机,刷着短视频、微博、bilibili,玩着 醒图、剪映、Photoshop 等具有智能功能的软件,还 时不时翻墙去推特、Facebook、YouTube、ChatGPT 的时候,一部分教师还在拿着书本备课、从电视、 报纸新闻中找案例。当学生给老师介绍一些学习网 站和 App 等智媒化资源时,显然我们已经身处“后 喻文化”时代了。我们熟悉的学校是“前喻文化” 时代的产物,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后,特别是我 们传媒教育教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教 师和学生同时使用新媒体技术时,显然学生学习得 更快,这就倒逼我们教师更要加快学习的步伐。传 媒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特别强,甚为符合新文科建设 的理念,特别强调学科融合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传媒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传媒教育在理论、教学层面 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提升理论研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的融合度

(一)传媒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三脱钩”现象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媒教育存在“两脱离”现象。 吴廷俊、王大丽曾指出,当下中国新闻教育存在严重 的“两脱离”,一方面脱离新闻实践,另一方面脱离 信息时代。事实上,新闻教育中的“两脱离”不是 传媒教育领域中的个别现象,而诸如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主持、广告、影视与戏剧等整个传媒教育领域都 存在“两脱离”现象。当然,也有个别学校的个别专 业在实践方面是做得好的,不过,个别不能代表整体。 张小琴和陈昌凤总结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 实践教学模式,即“清新传媒模式”。清华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之所以进行传媒教育教学的实践改革, 与“后喻文化”时代尤其是 21 世纪之后,新的媒体 形式不断出现,对他们的新闻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紧 密相关。毕竟,随着技术飞速发展,即使是清华大 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育教学也面临前述“两脱离” 危险。 从具身观察与体认的视角来说,笔者长期从事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广告、新闻、影视等专 业教学,对其中的“两脱离”深有感触。笔者讲授 的《广播电视概论》这门课程,目前最为权威的教材, 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 播电视概论》,可以说其中的许多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为像喜马拉雅、爱奇艺视频、 微信短视频等都不在这本教材所涉范围之内,但显 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些新型的媒体样态已然正在挤 兑我们传统的广播电视,正在或业已成为了主流......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认 +’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混合学习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229623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电影中红色文化的符号学研究”(项目编号:21BXW093)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