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中国家庭传播的独特气质及其时代价值

  • A-
  • A+
2023/07/14 16:19

田素美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家庭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明形态,家庭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 家庭传播过程彰显了华夏文明的独特气质,家庭传播研究对于建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人类命 运共同体”及“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家庭传播;华夏文明气质;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问题的提出:家庭文明建设和中华文 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的时代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 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 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 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上述精神让我们重思家庭文明建设与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的关系,探索家庭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思索家庭文化中包含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 精髓,重思“家”对于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 义,探寻“以家为方法”“以家之名”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 象的途径。

“家”,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家是人类存 在的基本形式,是比城邦、国家等中性团体更普遍、 更自然、更具永久性的生活单位,是人类安全感、道 德心、幸福感、政治智慧的直接来源”。家是人类 情感的归宿,是个人幸福的源泉,道德生成的发源地, 政治智慧的重要渠道。家对于中国人更是意义深远。 家是儒家终极的源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是“核心”,是“纽带”,是“起点”,也是“终 点”。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此意尽人皆知”。因此, 从某种意义而言,了解中国的家文化才能了解中国社 会,进而从个人的“小家”走向“天下”的“大家”。 家庭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明形态,对中国社会与 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也为当今国际社会解决全球问题提供重要的价值共识。

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 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 建设的重要途径。家庭文明建设必须以家教家风为 抓手,深入家庭内部,聚焦家庭成员的日常实践, 在家庭信息传递与家庭关系构建中展开,这一过程 形成并传承了家教家风,构建了家庭文化,形塑了 华夏家庭文明,这些都是家庭传播的主要内容。因此, 无论是加强家庭文明建设,还是讲好中国家庭故事, 乃至提炼中华文明的精髓,都必须从家庭传播的视 角,研究中国的家文化,探寻其独特华夏文明气质, 思索其时代意义,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 高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中国家庭传播的华夏文明气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华夏文 明最深厚的基础和来源。家庭文化是华夏文明最深 刻的文化烙印。“家是儒家的终极源泉”“儒家全 部学说之根扎在家里边”,家也是华夏文明传播的 重要媒介。家对于中国、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 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使得学界对家的研究从 古至今方兴未艾,成果丰硕。学者们从哲学、历史学、 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阐述并论证中国 家庭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之处,建构具有中国特 色的“家学”。传播学从家庭传播的视角展开家庭 文化的研究,认为“家庭传播是指我们在社会交往 中共同创造和协商意义、身份和关系的方式,也就是, 我们如何构建自己和我们家庭关系的方式。在中国,家庭传播主要是指家庭人际交往中,为了共同的生产 和生活的目的,利用特有的家庭符号沟通信息,构 建并维系家庭关系,形成并传承家风家训等家庭文 化的传播活动。家庭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注重人际传播的考察视角。我国家庭传播研究目前处 于起步阶段,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及中国人对 于家庭认知的深化与中国家庭问题的凸显日益显著。 家庭传播研究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家文化在中国文化 中的基元地位,决定了中国家庭传播研究应采取“以 家庭为媒介域”及“关系视角”,根植于中国传统 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土壤,在媒介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 中关注中国家庭的日常活动与交往现象,聚焦中国家 庭的传播实践,观照家庭传播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 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齐家智慧”,在古今对照、 中西对比中总结中国家庭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构建 中国家庭传播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家庭传播实践, 实现家庭传播研究的根本目的,即营造和谐家庭与和 谐社会。在中国家庭传播研究中提炼中华文明的精 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展现中国家庭传播的独特气质......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BXW056)、上海电力大学“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项目“马克思主义与能源伦理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2022-289) 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